《关于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征集时间:[ 2025-02-26 00:00 ] 至 [ 2025-03-28 00:00 ] 状态:已结束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全市康养产业发展,我委草拟了《关于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一)征求意见时间:2025年2月26日至2025年3月28日
(二)意见反馈方式:
1. 电话(传真)方式:0559-2596703;
2. 电子邮箱方式:将书面意见邮至hsswjwx@qq.com;
3.信函方式:黄山市屯溪区北海路174号卫生大厦,收件人:徐志程(请在信封上注明“意见征集”字样);
4.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2月26日    

   

关于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党的二十大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安徽省先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皖政秘〔2024〕21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4〕11号),明确将黄山市作为全省医疗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黄山市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黄山市 "十四五"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两点’与‘多极’协同,横纵两条特色产业发展轴带的空间布局进行布局和推进”的发展思路。2024年,黄山市成立医疗康养产业攻坚组,围绕供给侧改革提出康养旅居共同成长计划,主动构建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医养体系,出现了康养产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康养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亟需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起草过程和制定依据

(一)起草过程

《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参考省、市关于推进康养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结合黄山市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组织制定。2024年12月,我委起草了《意见(初稿)》后向市政府主要、分管领导进行报告,报告后就《意见》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形成《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制定依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皖政秘〔2024〕218号)

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4〕11号)

三、主要内容

《意见》有3个方面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主要提出黄山市康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2027年、2030年的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按照康养服务业带动康养制造业、康养制造业定向培育康养农业,三产贯通融合的发展思路,从打造高质量康养服务新范式、构建服务型康养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应用型康养农业产业体系3个方面提出引导服务供给转型升级、改革优化康养供给形式、实现主客共享共同成长、优化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挖掘康养农业资源、加强交叉前沿科技赋能、打造集约联动发展模式提出9大项、19小项具体工作举措。

第三部分是完善保障措施。针对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强化政策创新、强化人才引育、强化品牌建设、强化机制建设等4个方面措施。


关于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打造布局均衡、链条完备、优势彰显的康养产业高地,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立足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贯彻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的新发展理念,构建康养元素叠加生态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康养旅居新模式和高质量康养产业发展集群,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康养需求,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基本建成供需精准匹配、发展要素齐全、贯通融合三产的康养产业发展体系,全市形成若干个不同康养主题载体聚集区,围绕康养场景服务供给形成多个产业链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化康养基地、世界级康养产品,全市形成若干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康养细分赛道产业集群,康养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品牌力明显提升。

二、打造高质量康养服务新范式

(一)引导服务供给转型升级

1.开发康养资源。深入挖掘黄山市“山水、人文、生态、美食、中医、运动”六类优势资源,鼓励引入和培育个性化康养资源,加强与文化旅游、绿色食品、体育赛事等赛道的叠加融合,开发康养特色明显、地域文化浓厚、符合市场需求的康养服务。主动对标“牙科、眼科、抗衰、美容”等国内外主流和前沿康养服务,积极培育森林疗愈、温泉疗愈、心灵疗愈等更多符合发展实际的康养业态。

2.加强内涵建设。将康养服务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覆盖。建立潜在康养基地资源库,制定康养基地建设指南,引导基地突出特异性核心优势,合理开发和使用康养元素。以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古建等徽文化为切入点,强化基地建设的文化元素植入,打造交互式、体验式基地。

3.推动转型升级。处理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借鉴“新西兰退休村”模式开发康养基地的保险属性和保险价值,探索房产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类管理。鼓励开展康养主题建设、情绪价值引导、服务链条闭环等国内外多种康养成功经验的模式复制,总结推广社区互助式、地产+保险协作型、农村组团型康养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优化康养供给形式

4.探索分级精准管理。搭建康养市场研究平台,根据黄山康养属性、来黄康养需求、消费层级进行人群画像,主动对接吸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金融机构、社区、协(学)会、大中型企业等服务需求主体,有组织来黄接受康养。

5.推广全周期管理。鼓励康养服务企业做细赛道、做优服务、做全体系,探索以会员、俱乐部等形式开展消费群体服务全周期管理。推广康养服务预约制,实施前端情绪价值干预,提升康养服务期望值。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服务期多元化管理,提高康养服务满意度。延伸康养后端服务,开展服务效果测评和反馈,持续优化产品服务体系,增强产品服务黏性。

6.推动体系化管理。鼓励康养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流量共享、资源调配,在保留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管理。引导康养基地根据发展实际和需要进行产品植入和匹配,调整升级服务。支持开展康养社区、康养村落建设,引导康养基地通过合作提供“辨、疗、养、调、文、学、购”一站式、体系化康养服务。

(三)实现主客共享共同成长

7.搭建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主导运营、政府监管指导,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中介服务、客群导流要素圈组成的全域康养服务共享平台,通过公共服务赋能平台个体(GTOB)、平台个体赋能平台个体(BTOB)实现平台内康养产品和服务资源共享、企业协作、信息流转、服务衔接,为康养群体提供高质量康养产品和服务。

8.打造服务场景。借助黄山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丰富的服务载体为康养产品提供展示、推介、使用、销售一体化嵌入式场景,支持企业以举办产品发布会、搭建产品服务场景等形式与康养基地开展合作,鼓励康养研发生产成果在基地首展、首发、首秀、首用,视情在全域内进行推广。拓展产品宣推、效果反馈、需求分析等专业场景服务,更好指导康养企业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研发生产方向。

三、构建服务型康养制造产业集群

(一)优化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9.聚焦重点方向。立足产业基础和既有资源,重点围绕6类人群〔肿瘤术后、运动损伤、慢性病、心理类疾病、消费医疗需求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差异化需求,聚焦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赛道,瞄准更细切口进行健康产品开发。

推动智慧康养产品制造,加大智能穿戴、监护和康复训练、功能代偿等智能康复辅助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引育影像诊断、体征监测等医疗器械和助行、护理等康养机器人企业。

推动新安医学产品制造,支持新安医学经典名方向中药新药、特色院内制剂研发转化,鼓励围绕徽灵芝、祁白术等道地药材重点培育市场竞争性强的小品类中药饮片,支持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向中药配方颗粒领域拓展。

前瞻布局合成生物产业,持续扩大合成生物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抗体药物,推进细胞免疫疗法产品产业化,支持基于食品添加剂、功能活性物质、替代蛋白等合成生物产品的新型功能性食品研发。推动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微生物药物培养与制备工艺产业化,支持更多智能化微生物制备装置研发生产。

10.强化集群建设。优化完善“两点”与“多极”协同,重点突出、错位发展、协调联动的产业体系布局。支持黄山高新区围绕医药研发生产、中高端医疗设备制造,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围绕消费医疗场景下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构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祁门县现代中药产业集群、黄山区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歙县药食同源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各地依托本地传统医药、道地药材、龙头企业等资源,创新培育多学科交叉微产业集群。

(二)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11.引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康养制造业“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围绕细胞药品、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建立“专精特新”导向企业培育库,多维度提供融资服务、政策支持、场景应用支撑,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12.支持企业做强做优。支持国有资本筹建康养制造业企业,探索实践康养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承担康养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鼓励通过兼并、收购、拓展业务等形式向全产业链延伸,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底支撑。

(三)全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13.拓展科技服务平台。抢抓长三角对外合作机遇,依托黄山市人民政府与高校、智库的战略合作平台,支持市内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提升和拓展现有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平台运营能力。

14.创新要素支撑平台。围绕康养产业重点赛道认定和培育一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中试熟化验证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康养产业提供全链条技术与商业化服务。支持将验证平台认定结果纳入国有企业经营投资尽职合规免责清单,对市场匹配度高的优先纳入投融资范畴。

四、培育应用型康养农业产业体系

(一)深入挖掘康养农业资源

15.深入挖掘健康密码。系统梳理黄山生态和徽州人文的养生农业资源,用权威数据解读健康因子,引导绿色生态农产品向健康农产品转变,提升产品健康附加值。加强对土地、空气、水质等天然富微量元素的测定和评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田硒、锌等元素丰度。

16.发展优势精准农业。建立皖南中药材特色种质资源、良种繁育中心,加强优势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培育中药材种苗繁育产业集群。鼓励达到一定规模的道地药材品种“一品一策”定向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等方面重点扶持,推进田间管理、采后处理、分等分级、包装储运、产品追溯等各环节的标准规范,强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黄山市生物资源优势,发展实验动物、药用动物驯养、繁殖产业。

(二)加强交叉前沿科技赋能

17.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农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攻关产业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国内健康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健康农产品研究分院,引导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18.探索科技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联合攻关,加强传统中药农业与合成生物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协作,加快中药材抗逆品种选育、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三)打造集约联动发展模式

19.打造多维协作模式。支持中药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定制药园和订单种植等运行模式。鼓励市内企业通过合资、兼并等形式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支持以协会、联盟等形式建立单品类和跨品类的合作平台,运用集成资源开展产业分析、制定规范标准、打造产业品牌、拓展市场渠道,增强产业影响力和企业抗风险能力。

五、完善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创新。探索开展中医药改革创新,针对集聚高水平服务机构、完善综合监管体系、丰富消费医疗市场、简化审评审批程序、公立医疗机构技术服务合作模式等制约和影响康养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探索更加开放包容的政策举措,为医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化、体系化支撑。

(二)强化人才引育。巩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等机构、院校、企业的合作,拓展搭建一批产学研汇聚的人才引育平台。加强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康养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培育“康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核心标杆、骨干支撑、技能应用的多维度人才梯队。加大对康养人才引育留用力度,鼓励康养人才来黄创新创业,支持高层次人才申报省内各类人才项目。

(三)强化机制建设。建立高效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市级统筹、专班推进、部门协同、区县落实”的工作体系,加快培育康养市场发展的各类要素。围绕康养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和细分赛道成立重点康养产业项目库,对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相关规定在土地供应、资金支持、企业培育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市、县财政对必要工作经费予以保障。

(四)强化品牌建设。实施黄山康养品牌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康养自主品牌,依托现有宣传平台和媒体资源搭建支持康养服务对外宣传和品牌推广窗口,通过举办康养品牌大赛、药膳品鉴会、康养产品评选等形式开展黄山优质康养产品立体化矩阵宣传,在重大赛事、重大活动、重大接待期间对外宣传黄山康养品牌和企业。

结果反馈

反馈时间:2025-03-31 10:10

2月26日,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就《关于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展了意见征集,通过网站、 电子邮箱、电话、信函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期间,我单位共收到建议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