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促进新安医学振兴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征集时间:[ 2022-09-30 00:00 ] 至 [ 2022-10-30 00:00 ] 状态:已结束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要求,落实《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促产、以产惠民”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市新安医学特色优势,全产业链推进新安医学振兴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市卫生健康委草拟了《黄山市促进新安医学振兴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一)征求意见时间:2022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

(二)意见反馈方式:

1. 电话(传真)方式:0559-2590170;

2. 电子邮箱方式:将书面意见邮至2435120135@qq.com;

3.信函方式:黄山市屯溪区北海路174号卫生大厦,收件人:叶青(请在信封上注明“意见征集”字样);

4.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附件:《黄山市促进新安医学振兴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9月30日

《黄山市促进新安医学振兴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

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20年3月27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徽省中医药条例》,2020年7月22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2022年4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安医学的传承和弘扬,“十四五”开局之年,出台了《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市医疗保障局和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黄山市医疗保障积极支持中医药发展若干政策》。新安医学发展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新安医学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安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壮大,新安医学传承保护能力加快推进,新安医学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当前,我市新安医学事业产业发展,不仅面临新的机遇,也同时迎来新的挑战。加快推进新安医学改革步伐、切实提高制度创新和工作推进力度,尤其重点解决我市新安医学医疗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重点解决新安医学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不相匹配、产业水平较低的问题;重点解决新安医学对外传播不足、影响力小的问题。切实把新安医学这一优势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

二、起草过程和制定依据

(一)起草过程

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今年5月,我委牵头起草了《黄山市促进新安医学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草稿)》(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6月6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对《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专题研究。6月21日,书面征求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意见。8月上旬,根据我市“无梗之城”和结节专科建设方案进行修改。9月6日,我委组织各区县和相关责任单位召开《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座谈会。10月下旬,根据我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对接名医堂工程、共建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二)制定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2〕5号)

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皖发〔2020〕11号)

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皖政办秘〔2022〕27号)

5.《黄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黄政办〔2020〕27号)

6.《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黄字〔2021〕3号)

7.《黄山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方案》(黄办〔2022〕7号)

三、主要内容

本《三年行动计划》有3个方面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一)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基本建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治理高效、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新安医学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名院、名医、名科,中药名企、名药,打造2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1-2家规模过10亿元的企业,全市中药产业和新安医学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在全省前列。

(二)重点任务

本行动计划在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生产加工、中药贸易服务、中药研发创新、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开放发展建设四七个方面提出了25条重点任务。

1.中药材种植养殖。提升道地药材质量,大力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组建产业分会,引导行业自律,加强中药饮片流通及使用环节监管。促进药农增收,将中药材种植、养殖全面纳入农业保险范畴,探索建立中药材市场化收储制度,打造一批中药材产业强镇,支持药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保障中药材种质种源品质,开展种质资源保护,推进品种研发推广,打造良种繁育基地,支持建设皖产道地中药材组培中心。推广应用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加强本地优势道地药材先进种植采收、养殖技术研究,大力推行林下种植、仿生栽培、间套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

2.中药生产加工。做大产业规模,瞄准华润三九、广东一方、白云山药业等国内中药生产头部企业,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支持企业、区县人民政府、社会资本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实施中药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精准指导和政策支持。做长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开展以道地中药材为来源的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新药的研发与生产,鼓励生物医药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生产工艺,设立药食两用试点,拓展药食同源市场。发展新安医学特色制剂,打造辐射皖南地区的高标准区域智慧中药房及煎配中心。优化产业布局。

3.中药贸易服务。建设区域流通中心。打造包括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流通区域性中心市场。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中重点考虑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加快建设黄山市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改革试验区,探索并实践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医保政策体系。

4.中药研发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建培育中医药领域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依托国家(上海) 新药安全评价一体化合作中心,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中药新药研发投入,大力发展中药和中药萃取,集中力量加强对蕲蛇(毒)、祁门白术等相关制剂产品的研发等产品的研发,大力推进中药萃取技术发展。

5.中医药服务。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规范科室设置,加快推进黄山市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创建,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黄山)工程建设,整合新安名医资源,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提高中医药高质量服务供给水平,高标准建设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对接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王琦书院黄山分院、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院。强化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打造区域中医康复联盟,开展新安医学特色治未病服务项目。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促进中西医结合。

6.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药教育投入。鼓励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高职院校申报中医类别专业,建设1个高水平中医临床、中药学专业(群)。引进中医药高水平人才团队,鼓励长期柔性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工作站或工作室,打造新安医学名医团队,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高水平传承人才、名中医。强化中医药人才师承教育,在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医“师带徒”试点,建设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稳定中医药基层服务队伍,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招募招聘、职称晋升等支持政策,加大中医药人员补短板力度。精准对接中药企业用工需求。

7.中医药开放发展。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建设新安医学展示馆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办好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中医药企业、祁门蛇伤研究所、新安医学特色诊疗技术走出去,支持全市新安医学科研机构、中药企业等开展中医药领域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行动,实施技术转移项目、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要素保障、强化清单管理、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市、县两级政府要落实中医药发展的主体责任,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县两级政府要履行办医主体责任,对公立中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给予倾斜支持。建立行动计划重大项目、重大事项清单闭环落实机制,强化对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目标效益完成情况督查。落实医保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倾斜政策。

《黄山市促进新安医学振兴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要求,落实《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促产、以产惠民”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市新安医学特色优势,全产业链推进新安医学振兴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基本建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治理高效、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新安医学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名院、名医、名科,中药名企、名药,打造2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1-2家规模过10亿元的企业,全市中药产业和新安医学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在全省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中药材种植养殖。

1.提升道地药材质量。(1)编制和推行黄山市中药材种植、养殖推荐目录,出台黄山市重点道地药材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性指导意见,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严禁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2)加大对合作社等种植、养殖大户的指导培训力度,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3)大力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不低于8个。争取将“祁蛇”品种纳入“十大皖药”目录。鼓励区县对产业示范基地运营贷款予以贴息,具体标准由所在区县确定。市级财政予以一定支持。(4)组建黄山市健康促进协会中药材产业分会,引导行业自律。(5)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中药饮片流通及使用环节监管,开展中药饮片质量提升行动,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净化市场秩序,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2.   促进药农增收。(1)将中药材种植、养殖全面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各区县对保费给予补助。(2)探索建立中药材市场化收储制度。(3)发挥中药材产业分会作用,关注国家、省发布的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指导企业、合作社、农户规避风险,合理种植。(4)打造黄山区焦村镇、徽州区潜口镇、歙县北岸镇、歙县许村镇、祁门县历口镇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5)支持药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

3.        保障中药材种质种源品质。(1)开展种质资源保护。联合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建立黄山市地产中药材名录,共同打造全省中药材珍稀药用资源保种基地或种质资源圃。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2)推进品种研发推广。开展中药材品种研发、驯化栽培和抚育技术等研究,加快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品种的评价、选育、认证与推广应用。(3)打造良种繁育基地。开展贡菊、祁门白术、祁门黄精、徽灵芝、短萼黄连、绿萼梅、仙灵脾、蝉花等道地中药材品种提纯复壮、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等工作,建设道地、特色中药材品种良种繁育基地。(4)支持建设皖产道地中药材组培中心,加强优质种苗繁育,培育至少2家省级中药材种苗示范企业,同级财政对中心建设予以补助。

4.推广应用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1)推广先进技术。加强本地优势道地药材先进种植采收、养殖技术研究,每年公布1-2个先进技术并推广使用。(2)推进基地建设。突出道地药材发展,在全市打造“有经营主体、有适度规模、有生产规范、有目标市场、有品质保障、有品牌引领、有科技支撑、有专业服务”的“八有”高标准基地10个以上。引导农户通过合作社、流转等形式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支持中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3)推广中草药生态种植。根据我市地理气候特点和道地药材生长规律,大力推行林下种植、仿生栽培、间套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4)推动规范化种植养殖。支持企业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支持企业应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建立质量可追溯的道地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二)中药生产加工。

5.做大产业规模。(1)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瞄准国内中药生产头部企业,编制生命健康产业招商项目库,力争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黄山,建立面向全市及周边区域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集聚区,提高我市中药材加工水平。支持中医药企业到黄山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型机构。(2)支持区县人民政府、鼓励企业、社会资本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中药龙头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3)实施中药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精准指导和政策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实施新安医学+工业互联网工程,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范围。支持培育中医药“专精特新”企业。(4)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贡菊、黄精、绿萼梅等品种,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品牌营销等方面重点扶持。(5)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力度,支持市外优质中成药品种通过药品上市持有人转让途径转入我市。充分发挥医药创新柔性服务站作用,在业务咨询、申报资料预审、政策法规宣传等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协助企业依规从简从快办理申请变更药品持有人事项。

6.做长产业链条。(1)重点打造黄山未来科技城、万创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安科创城等平台,支持天目药业、薄荷药业、南京同仁堂精制药业等本土制药企业开展以道地中药材为来源的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新药的研发与生产。(2)鼓励生物医药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生产工艺,实现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中药制造现代化水平。(3)支持和鼓励我市生物医药企业、绿色食品企业、生物萃取企业等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以药食同源型中药材为主原料的中药保健食品、养生食品、药膳、功能性化妆品、精油、日化产品等健康衍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设立药食两用试点,拓展药食同源市场。

7.发展新安医学特色制剂。(1)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对通过备案的中药制剂,每个品种奖励10万元—20万元。加快打造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中药煎配服务平台,打造辐射皖南地区的高标准区域智慧中药房及煎配中心;推广歙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模式,每个区县至少建设一个中心药房,提供“一站式”智能药事服务。(3)支持依托中药材加工“共享车间”试点,建立“共享制剂中心”。(4)对制剂中心建设方面的银行贷款,做好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

8.优化产业布局。(1)“两点”核心,即依托黄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剂、体外诊断试剂,辅以发展生物医药文化集聚展示、集医药产业基金与医药科研成果转移转换为一体的平台化总部经济。依托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发展特色中医诊疗、特色专科、高端体检、健康管理、配套专业会展及商业服务。(2)“多极”布局,即全市范围内多点全域布局产业组团,各地依托本地区新安医学、道地药材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协同推进特色诊疗、齐云山养生、御医文化、康养民俗转化为特色产品、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康养+旅游、食品、体育”融合发展。

(三)中药贸易服务

9.建设区域流通中心。鼓励依托歙县开发区黄山贡菊电商大市场和电子商务中心、祁门县中药材流通市场等,打造包括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流通区域性中心市场。

10.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1)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中重点考虑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按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遴选和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一般中医诊疗项目可继续按项目付费。继续深化中医药参与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研究。(2)加快建设黄山市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改革试验区,探索并实践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医保政策体系(3)支持保险公司、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

(四)中药研发创新。

11.加快创新平台建设。(1)依托市内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加强创建培育中医药领域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提升中医药领域现有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运营水平。3年内力争新增1-2家省级创新平台。(2)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黄山基地。(3)依托国家(上海) 新药安全评价一体化合作中心,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对经评定的产业公共服务项目协助争取省级资金补助,最高500万元。

12.加大中药新药研发投入。(1)大力发展中药和中药萃取。依托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祁门蛇伤研究所等机构,集中力量加强对蕲蛇(毒)、祁门白术等相关制剂产品的研发等产品的研发,大力推进中药萃取技术发展,支持企业引入中药萃取生产线,发展中药成分规模化高效分离与制备技术,符合中药特点的缓控释、经皮和粘膜给药、物理改性和掩味等新型制剂技术,加强多级动态罐组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萃取、膜分离等中药提取纯化技术。(2)对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按照其研究阶段和所取得的批件参照《黄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给予补助,单个项目市级最高补助200万元。(3)开展新安医学等古籍文献精华和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保护专项行动,鼓励社会捐赠、政府购买等方式挖掘保护新安医学古籍、古物。依托黄山市人民政府与高校、智库的战略合作平台,推动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等机构开展相关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和产品研发,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4)做好中医药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设备研发应用省相关专项政策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

(五)中医药服务。

13.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1)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规范科室设置,推进执行建设标准,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黄山市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创建,提升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组建中医医院牵头的中医紧密型医联体。(2)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3)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条件,在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打造区域相对独立、中医服务更加丰富的中医药服务场所。(4)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黄山)工程建设,整合新安名医资源,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推动中医门诊部和诊所提升管理水平。(5)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指导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

14.提高中医药高质量服务供给水平。(1)高标准建设集中医预防、诊疗、康复及特色制剂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省级中医医疗中心,打造3个省级优势专科、10个省级特色专科。(2)对接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王琦书院黄山分院、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院,2022年内完成挂牌。(3)鼓励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康复、理疗等新安医学特色的特需医疗服务,自主设立国际医疗部,按照规定自主确定已设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服务量。(4)支持黄山市中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力争2024年,市级中医医院推进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院信息化建设达到4级水平,区县中医医院达到3级水平。

15.强化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1)打造区域中医康复联盟,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加强新安医学特色康复新技术的挖掘应用,打造新安医学特色康复品牌,推动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2)开展新安医学特色治未病服务项目,依托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新安名医堂、非遗传承机构等服务平台,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推广冬病夏治、三伏贴、膏方等中医药治未病干预方案,鼓励开展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治未病签约服务,传承创新新安医学治未病的理念、方法和药物,开展治未病服务技术创新、推广、运用。(3)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提供新安医学特色健康干预等服务。

16.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健康服务。(1)实施“新安医学+养老”工程,推动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面设立老年病科。建设1-2个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2)实施“新安医学+文旅”工程,建设3-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

17.促进中西医结合。(1)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等推广“四有”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2)组织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培训。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举办市级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培养50名中西医结合人才。(3)加快建设“无梗之城”、推进实施“消结”行动,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和重大疑难疾病等中西医临床诊疗方案研究和协同攻关。应用省卫生健康委推广的中医优势病种,推广我市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肛肠疾病、骨科疾病等专科专病。

(六)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8.加大中医药教育投入。(1)推进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高职院校申报中医类别专业,申报成功,市级财政给予申报单位一次性补助10万元。(2)依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1个高水平中医临床专业(群),依托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建设1个高水平中药专业(群),扩大中医药专业招生规模。(3)对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回原籍就业的,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19.引进中医药高水平人才团队。(1)将中医药人才列入“迎客松英才计划”等市级人才政策范围,加强与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一流中医医院、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柔性引进3-5名高层次中医药领军人才(团队)在我市建设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2)鼓励长期柔性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工作站或工作室,市级财政给予补助。加强徐经世国医大师黄山工作站建设。

20.打造新安医学名医团队。(1)培养2名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2名高水平传承人才、10名安徽省名中医。(2)抢救性保护新安医学世家流派和民间老中医,开展新安医家授牌活动。(3)与中医药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黄山市研究生导师库,副高以上职称中医技术人员纳入硕士生导师库,正高级职称中医技术人员纳入博士生导师库,与高校联合培养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充分发挥祁门蛇伤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培养高水平中医药研究型人才。

21.强化中医药人才师承教育。(1)在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医“师带徒”试点,中医专业学生入学即开展临床跟师学习,将师承教育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2)建设不少于10名市级老中医、5名老药工和10个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药专家在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绩效分配时适当倾斜。(3)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

22.稳定中医药基层服务队伍。(1)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招募招聘、职称晋升等支持政策。(2)加大中医药人员补短板力度,对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人员,可按程序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3)鼓励退休中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4)对有意愿继承中医职业的中医药人员,经组织考试达标后并参加省级培训的,给予全额培训费用补贴。获得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后,至少在基层工作10年。未达到服务年限的,相应退还补贴。

23.精准对接中药企业用工需求。(1)定期开展中医药企业用工需求专项精准对接,通过云招聘、校园直通车等方式,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专场招聘活动。(2)支持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根据中药龙头企业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

(七)中医药开放发展。

24.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1)建设新安医学展示馆和4个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支持新安医学诊疗技艺、制作工艺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持续开展新安医学进校园活动,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

25.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1)办好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推介新安医学产品。(2)高质量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出口基地和海外仓,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康养世界知名品牌。(3)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抗疫类中药产品在海外注册应用。(4)支持中医药企业、祁门蛇伤研究所、新安医学特色诊疗技术走出去,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全球市场。在境外设立销售中心和诊疗服务网点的,给予一定补助。(5)支持全市新安医学科研机构、中药企业等开展中医药领域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行动,实施技术转移项目、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政府要落实中医药发展的主体责任,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综合部门职能,牵头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市卫生健康委要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一体考核中医药工作。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在项目支持、资金安排、制度创新等方面向中医药倾斜。

(二)健全要素保障。市、县两级政府要履行办医主体责任,对公立中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给予倾斜支持,要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市自然资源局要加强土地供应保障,统筹考虑中医药机构布局优化和资源配置,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市卫生健康委要将区域内新增床位数优先用于发展中医医疗机构。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医药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健康产业投资机构发展,推动中医药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

(三)强化清单管理。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要建立行动计划重大项目、重大事项清单闭环落实机制,强化对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目标效益完成情况督查。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采取专项检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强化全周期监管。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建立评估调整机制,对评估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

(四)创新体制机制。市医保局对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创新中医类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落实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倾斜政策,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支付、康复医疗及安宁疗护等中医优势病种按床日付费、治疗周期长且风险可控的中医病种日间中医医疗服务按病种付费。一般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

(五)营造良好氛围。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要加强政策解读和协调调度,及时总结提炼好的做法和经验,大力宣传中医药振兴发展成效。市、县两级政府要将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纳入媒体和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果反馈

反馈时间:

2022年9月30日,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就《黄山市促进新安医学振兴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开展了意见征集,通过网站、 电子邮箱、电话、信函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期间,我单位共收到建议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