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科学规划我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市卫生健康委、市文投集团委托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信息中心组织编制了《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一)征求意见时间:2022年4月9日至5月9日
(二)意见反馈方式:
1. 电话(传真)方式:0559-2590159;
2. 电子邮箱方式:将书面意见邮至1901925648@qq.com;
3.信函方式:黄山市屯溪区北海路174号卫生大厦,收件人:武兵(请在信封上注明“意见征集”字样);
4.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附件:《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4月9日
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省“十四五”十大新兴产业之一高位推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不仅对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链总链长。先后出台了《新安医学振兴工程实施方案》、《黄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黄政办〔2020〕27号)、《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政办秘〔2020〕62号)、《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黄山市作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交汇之地,并且作为新安医学的发源地,兼具生态、人文、地理、交通等独特资源禀赋优势,具备进一步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
当前,我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不仅面临新的机遇,也同时迎来新的挑战。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是黄山市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决策的具体擘画;是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选择。
二、起草过程和制定依据
(一)起草过程
《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起草期间,我委在市政府主要领导指导下,先后深入各区县对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企业、小镇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市直部门、高校、医疗机构座谈会以及园区、市属企业及重点企业座谈会,听取政府、企业、机构的意见建议,为《发展规划》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借鉴资料。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年11月9日,我委牵头起草了《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初稿)》并邀请生命健康招商办、高新区管委会召开了初稿汇报会。2021年12月,我委就发展规划研究初稿向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休宁县人民政府、屯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歙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
2022年3月3日,我委邀请安徽中医药大学、安策智库、黄山高新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投资促进局等召开编制座谈会,听取对《发展规划》的意见建议。同时,根据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于2月9日印发的《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实施方案》及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于4月29日印发的《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方案》,对《发展规划》进行补充完善。《规划》于4月9日至5月9日期间在市卫生健康委网站向社会征求意见未征集到反馈意见。经委法规科、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通过后,形成送审稿于6月7日经委党组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与市发改委对接,《规划》整体表述遵循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衔接有序。
(二)制定依据
1.《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发改社会〔2019〕1427号)
2.《“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国办发〔2022〕5号)
3.《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沪卫中发〔2021〕19号)
4.《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实施方案》(皖健产〔2022〕1号)
5.《新安医学振兴工程实施方案》
6.《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7.《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政办秘〔2020〕62号)
8.《黄山市“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黄政办〔2022〕5号)
三、主要内容
《发展规划》主要有5个方面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了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基础、面临形势和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是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贯彻落实省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工作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健康黄山建设,努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黄山力量、作出黄山示范。
2.总体部署。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推进“五个之城”建设、建成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先导产业。在纵向上带动产业链延伸拓展、在横向上促进大健康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广度上实现地区间联动发展。一是以新型产业体系为导向,带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以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业和健康旅游业为先导;以先进生物医药制造业为支撑。二是以重点工程任务为抓手,促进产业链纵深融合。加快推动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与医疗、康养、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三是以全域空间布局为承载,推动产业链广泛协同。以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为核心,发挥三区四县地区间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3.总体定位。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深入把握“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五个之城”建设,打造健康魅力新黄山,使之成为新安医学医疗健康服务高地、区域性健康中心城市、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4.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5516”工程目标任务,力争到2025年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总营收达到176亿元,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创新创造力明显增强、区域影响力加速扩大。
第三部分是空间布局。提出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形成“两点”与“多极”协同,横纵两条特色产业发展轴带的空间布局。
第四部分是发展重点。提出现代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现代医疗、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食品及保健品8个发展重点。
第五部分是重点工程任务。提出“新安名药”转化工程、“绿水青山”转化工程、新安医疗旅游先行区工程、“南新安”品牌建设工程、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医康养游特色小镇打造工程、运动休闲健康城市打造工程、皖南绿色生态药源基地建设工程、数字化转型发展工程、人才活力打造工程等10个项目。
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从加强统筹部署、夯实政策保障、健全金融支持、加强监测统计、强化宣传引导、坚持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提出要求。
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不仅对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黄山市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交汇之地,并且作为新安医学的发源地,兼具生态、人文、地理、交通等独特资源禀赋优势,具备进一步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
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是黄山市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决策的具体擘画;是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选择。为进一步明确全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2-2025年。
本规划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关重要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黄山优势和特色而提出的,产业体系涵盖现代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现代医疗、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食品和保健品等细分领域。
编制过程中依据的主要文件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发改社会〔2019〕1427号)、《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沪卫中发〔2021〕19号);《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皖政办〔2017〕8号)、《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皖政办〔2018〕58号);《黄山市“十三五”新安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黄政办〔2016〕44号)、《新安医学振兴工程实施方案》、《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政办秘〔2020〕62号)、《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黄政〔2021〕15号)、《黄山市“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黄政办〔2022〕5号)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企业类型丰富。全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39家,业务涵盖中成药、化学制剂、制药装备、药用辅料、康复器械、生物萃取等领域,其中医药工业类12家、医疗器械类17家、生物健康类10家,2020年总产值约13.7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7家,2020年产值11亿元。二是动植物种养种类繁多。黄山市中药材种植种类有31种,道地药材种类繁多。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5.2万亩,年产量2.5万吨,总产值12.4亿元,其中菊花种植面积9万亩;千亩以上中药材品种有8个,包括黄精、杜仲、山茱萸、绿萼梅、白笈、覆盆子、厚朴、黄蜀葵。养殖类经济动物有蛇类、梅花鹿、猕猴、蟾蜍和蜜蜂等,并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猕猴养殖基地和规模化的蕲蛇养殖基地。三是新安医学赋能的产业特色明显。黄山市拥有2个省级康养类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5个省级康养特色小镇。其中,徽州区潜口太极养生小镇已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一是生态环境禀赋绝佳。黄山市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82.9%,空气质量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始终位居前十、负氧离子含量是都市平均值的25倍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养生福地。二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黄山市自古就是皖浙赣“三省通衢”,是安徽省规划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将成为安徽省继合肥之后第二个形成“米字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黄山市已与长三角大中城市进入“同城时代”。随着合福、黄杭等6条高铁以及芜黄、黄千等9条高速的建成,黄山市连南通北、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密集。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021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超167万人,同比增长10.8%。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黄山市于危机中开拓新增长点,顺应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积极发展康养旅游,做优中医药养生、休闲度假、户外健身等一系列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黄山市健康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底蕴是黄山市的地方特色标签,体现为两大文化品牌,并亟待进一步挖掘提升。一是徽州文化极具特色,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内涵涉及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广泛分布于黄山市内的徽派建筑和特色小镇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将成为黄山市发展大健康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也是黄山市打造自身独特品牌的重要资源。二是新安医学传承悠久,素有“南新安、北华佗”之美誉,名医世家延续至今、传承不衰,如歙县“黄氏妇科”、“张一帖内科疗法”、“王氏内科”、“曹氏外科”、“程氏内科”、“郑氏喉科”、“吴山铺伤科”、休宁“西门桥儿科”、“梅林妇科”、祁门“胡氏伤科”、祁门蛇伤疗法等众多特色专科,其中,“张一帖内科疗法”、“郑氏喉科”和祁门蛇伤疗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黄山加大对新安医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动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新安医学古籍名方,大力推进新安医学传承创新,推动新安医学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医类医院8家,专门从事新安医学研究的科研机构2所,建成新安名医堂、名老中医工作室等服务平台、新安医学世家特色专科诊所20家。
同时,全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产业集聚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质量与效益有待提高。一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医疗资源,医疗机构是获得临床需求的起点,也是医药产业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场景。对于大健康产业,高端康养服务高度依赖的医疗资源和成熟的医疗体系,是助力大健康产业构建竞争壁垒和特色、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黄山市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表现为一是专科资源利用不足,缺少国内领先的健康管理、康复、养老、护理等专业公司和机构,难以构建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健康医疗服务高地。二是新安医学功能发挥有限,流派影响力尚待充分挖掘,未能打通从医学、医疗到产品、服务的转化链,还未形成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二是产业聚集程度不够。黄山市已初步构建了以黄山高新区、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为核心,全域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但从立足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制造业聚集度偏低,缺少成熟的产业园、专业的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导致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制造业存在规模效应不强,无法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降低制造和能源供应成本,“三废”无法集中管理,企业间相互协作深度不足。三是产业融合程度不足。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协同形成高效完整的价值链,也需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消费人群支撑产业长期发展。目前,黄山市产业融合不足,一方面是产业的空间融合度不够,与省内、长三角地区的协作、协同不畅,在开拓长三角地区消费市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外溢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相关一二三产融合不足,产业链条延伸、拓展和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终端应用场景与一产、二产之间相互支撑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健康中国行动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出了明确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首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方向。同时,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审评审批、供应保障、采购支付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了行业升级。尤其是“十三五”以来,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稳步推进、带量采购落地、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全面实施、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医药政策连续出台,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医药传承创新提质增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安徽省结合自身优势,在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转化工程,推动“北华佗、南新安”创新性发展。此外,《安徽省中医药条例》对安徽省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作为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新安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体化发展迈向新格局。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开放格局中占据更为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已经高度发达,产值约占全国30%,拥有一批国内领军企业。长三角始终将医药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抓手,《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围绕生物医药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形成若干个世界级制造业集群。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开启、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单位公布,长三角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一体化发展正稳步推进。黄山市作为长三角南翼门户,以融杭接沪为突破口,全面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京津冀,深度联通大湾区,阔步走向全球化。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近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史证明,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有望引领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加快重塑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价值链。近年来,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细胞治疗、3D打印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跨界融合,催生了基因检测、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人类健康需求提供了新手段、新途径。黄山市应准确把握技术变革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强前沿领域合作,前瞻高起点的打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
(二)面临挑战
——产业竞争激烈。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度发达,伴随产业要素的集聚,不同城市形成了差异化定位和分工,其中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依托人才资源优势、先发优势,已经在区域内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体系,部分城市正顺应趋势积极布局、探索适合自身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如江苏泰州、安徽亳州凭借医药产业基础,以“药”为产业切入点,发展大健康产业。浙江丽水和桐庐则充分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以“游”为产业切入点,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另一方面,皖中区域依托省会城市合肥和皖江经济带,经济发展领先,皖北地区受益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将加快推进发展。因此,位于安徽南大门的黄山市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产业壁垒较高。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要素,产业发展高度依赖知识成果和技术应用,高素质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产业支持体系大致可分为两大体系,其一是研究类机构,肩负着培育人才、为人才创造高价值知识和技术提供基础保障,其二是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消费者、金融机构或行业协会等的相互联动而编织成的创新网络,完成技术到应用的转化过程。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需要黄山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引、育、留、用”体系以及相应的研发转化体系。
——环保绿色要求。近年来,为了加快制药行业朝着绿色方向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新版《环保税法》实施后,大批制药企业进入了环保高压红线内,倒逼企业从战略和管理上更加注重科技的创新、工艺技术的改造和对环保设备的投入。此外,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工作统筹有序展开,对制造业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黄山市将以打造更美丽黄山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此,黄山市须积极探索并坚定走出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管控水平。
——产业体系复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具有覆盖面广、细分领域多、产业链长的特点,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紧密相扣。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科交叉,单一学科的知识、方法、工具等已不足以应对产业发展难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相互协作;其二是产业发展需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通过资金、人才、项目资源的流动形成协作机制,相应行业规范、法律法规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产业内在发展需求。黄山市资源独特,需结合自身优势加大核心环节投入,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实现点状突破。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贯彻落实省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工作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健康黄山建设,努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黄山力量、作出黄山示范。
二、总体部署
以“五个之城”建设为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基本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高质量发展,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推进“五个之城”建设、建成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先导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引领、集聚发展,依靠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把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在纵向上带动产业链延伸拓展、在横向上促进大健康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广度上实现地区间联动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体系,推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整体向高水平迈进。
——以新型产业体系为导向,带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依托黄山国际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先行先试区,加快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和国际医疗旅游发展,以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业和健康旅游业为先导,发挥新安医学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领域的重要作用,建成新安医学医疗健康服务高地,带动养生养老、体育运动等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健康产品制造和健康消费创新升级,培育具有新安医学地域文化特色的高端文旅康养业态,打造成为知名医养康养示范区和一流的医疗旅游先行区。以先进生物医药制造业为支撑,依托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瞄准高端制剂、智慧医疗设备等产品,加快现代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发展,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重点工程任务为抓手,促进产业链纵深融合。加快推动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一批成长性好、支撑作用明显、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工程任务。推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与医疗、康养、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创造新发展空间,加快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发展。
——以全域空间布局为承载,推动产业链广泛协同。按照特色培育、产业集聚、协同联动的原则,统筹考虑全市空间布局、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以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为核心,发挥三区四县地区间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指导各区县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路径,精准定位,协同发展。
三、总体定位
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深入把握“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五个之城”建设,打造健康魅力新黄山,使之成为新安医学医疗健康服务高地、区域性健康中心城市、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四、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5516”工程目标任务,力争到2025年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总营收到达176亿元,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盘活特色优势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群,引入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一批极具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健康黄山新支撑。
——创新创造力明显增强。厚植新安医学原创科技优势和文化品牌效应,推动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制一批现代中药,开发一批健康食品及保健品,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健康黄山新模式。
——区域影响力加速扩大。立足区位和品牌优势,融入长三角,对接珠三角、京津冀,聚焦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食品及保健品等特色产业,打造健康黄山新高度。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形成“两点”与“多极”协同,横纵两条特色产业发展轴带的空间布局。
“两点”,即依托黄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医药研发生产、生物萃取、中高端医疗设备制造,辅以发展生物医药文化集聚展示、集医药产业基金与医药科研成果转移转换为一体的平台化总部经济。依托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发展特许医疗、高精尖医疗、特色中医诊疗、医学美容、特色专科、高端体检、健康管理、配套专业会展及商业服务。
“多极”,即全市范围内多点布局产业组团,各地依托本地区传统医药、特色诊疗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协同推进新安医学、齐云山养生、御医文化、康养民俗转化为特色产品、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康养+旅游、食品、体育”融合发展。
“两条产业带”,即生物医药产业带和大健康产业带。生物医药产业带聚焦科技创新,依托黄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带集中资源优势,推动新安医学、专业医疗服务发展。针对健康人群,提供文化体验、健康活动、康养服务。针对老年人群,提供高端社区化的养老服务。
二、区县布局
(一)屯溪区
依托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新安中药黄山市技术创新中心(黄山学院)挖掘新安医学名方和创新技术。鼓励黄山市人民医院、黄山市中医医院、黄山华泽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大新安医学临床研究力度,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鼓励黄山学院开设新安医学相关专业,为新安医学培养和输出专业人才。
鼓励天目药业、天目薄荷药业、中皇制药、楚沅生物、嘉欣宏泰、柒尚生物、法哲罗生物科技、御徽堂生物科技、洪通农业、雅适医疗器械等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依托浙江长三角国际生物医药加速器产业园屯溪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化妆品。依托黄杭“双创双融”产业园,围绕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产业引进高成长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优质项目。
(二)徽州区
依托西溪南创意小镇、潜口养生小镇等特色小镇,嫁接优质疗养资源,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深化新安医学应用,发展健康旅游、中医养生、膳食调理,形成生态环境较好的特色小镇。积极布局会展经济。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和展览、展销活动,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形成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黄山市文化输出窗口。
鼓励南京同仁堂黄山精制药业、黄山永新、立阳农产品、康馨防护用品、众铭医疗健康等制药及药械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推动药材种植、种苗、田间操作、加工工艺、生产技艺、包装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鼓励黄盛生物、赏友花业、谢裕大、养生源等健康食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黄山区
发展旅居康养,支持重点乡镇以旅游地产、酒店式公寓等为载体发展康养产业,推动现有疗休养基地和设施改造升级,扩大承接上海、杭州等地康养团队游,稳定康养旅居客流群体。培育多元化康养产品,依托农产品基地和森林、竹林、田园等自然生态资源,谋划建设生态食疗养生、森林康养和田园养生基地。依托自然环境拓展赛事种类,围绕太平湖体育赛事资源,引进建设康复医疗机构、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员康复基地等项目,结合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平台,培育发展个性化智慧预防、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打造体医康养融合产业,加强疗休养品牌建设宣传。支持区内盛基药业、华绿园、同兮生物等制造企业升级产品技术并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四)歙县
依托歙县人民医院创三级医院为契机,加大县中医医院新安医学临床研究力度,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构建医疗、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以芽典生态农业等重点企业为核心构建中药材产业链,推动药材种植、种苗、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鼓励老竹大方茶业、黄山茶业集团、薇薇茶业等企业发挥地理标志优势,打造龙头企业。推动新安医学做大做强,鼓励西园喉科医术、野鸡坞外科、张一帖内科疗法、富堨王氏内科、吴山铺伤科等新安医学专科发挥品牌优势和中医药特色优势,打造黄山市中医优势专科群。鼓励黄山邦森新材料、黄山旭诺等制造业企业升级技术和产品,支持科宏生物发展生物萃取技术,推动香料提取物规模化精品化生产。
(五)祁门县
依托祁门蛇伤研究所,加快推进祁蛇产业化发展,集中力量加强蕲蛇(毒)、祁术及抗肿瘤制剂等产品研发,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依托祁门新安康养小镇、御医小镇、西黄山康养度假基地,发展旅游康养业务,加快布局建设祁门御医品牌,传承和发扬祁门御医文化,加强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助推祁门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推动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
依托峰源生物科技、仙寓山农业科技现有育苗设备和技术,打造贡菊、祁术、白芨、多花黄精等组培种苗标准化繁育基地,大力推广仿林下栽培、野生抚育栽培模式,申报中药材“三品一标”和“三无一全”种植基地,实现中药材种植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建立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基地,实现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支持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产业化发展,配套建设覆盖中医药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大力发展以道地特色和药食同源中药材为基源的中成药产品、功能性食品、保健产品,保健茶(饮料)、保健汤料、食品添加剂,中药饲料、生物制剂、植保、动保产品等。
(六)黟县
以黟西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发挥国家级天然氧吧品牌效应,推广森林疗养、健康养老、职工疗养等产品,引进社会资本、知名医疗保健机构,打造康养旅游示范点,打响“新安医学”大健康品牌,构建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康复养生等较为完整的医疗健康旅游产业链。支持举办山地车公开赛、摄影大展、写生艺术季、民宿发展大会等赛事活动,布局健康旅游产业。
支持转化优势生态资源,开发富锌富硒药膳等特色产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品牌农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五黑”(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农业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农业+加工制造+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引导科学种植、绿色种植、标准种植,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五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精深加工,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五黑”产业园为平台支撑,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逐步推进集约化生产和经营模式。以建设“五黑”田园综合体为契机,将“五黑”产品与康养旅游相结合。
(七)休宁县
依托齐云山睡眠谷,以睡眠管理为切入点,针对长三角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定制化”开发健康管理项目,将休宁县打造成为健康管理目的地。
推进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以流口片区等产业集聚区域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海阳、五城、商山等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茶叶、菊花、水果、泉水鱼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精品区。推动农产品与农业文化开发相结合,在丰富旅游产品市场的同时,增加农产品的市场接触点。强化农产品品牌与质量安全,积极融入和推动长三角地区质量安全互认、产品销售互通体系,构建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格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三品一标”农产品和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追溯。
第四章 发展重点
一、现代医药
生物制品。依托楚沅生物建设干细胞科研平台,开展干细胞抗衰老、伤口愈合及器官修复治疗产品的研发。依托法哲罗研发生产氨基酸系列产品。依托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祁门蛇伤研究所等机构,集中力量加强对蕲蛇(毒)、祁术及抗肿瘤制剂等产品的研发。引进细胞治疗相关业务企业,鼓励企业重点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
制药专用设备。依托中新生物重点发展生物反应器和发酵罐的生产制造。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迭代升级,加大制药专用设备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制药专用设备的数字化进程,提升现有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设备集成服务能力。
药用辅料及包材。依托永新股份、邦森新材料、嘉欣宏泰等企业,重点开发高阻隔医药包装复合材料等新型包装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新型药用辅料等系列产品。发展与仿制药相配套的药用辅料系列,满足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需要。
医药研发服务。充分发挥黄山市生物资源优势,依托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和黄山益诺思,重点围绕实验动物的驯养、繁殖,推进建设新药安全评价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中心项目,建设灵长类生物医药实验动物基地。引进在动物试验、动物模型开发上有特色的CXO机构。加强注册申报、业务咨询、专利保护等产业配套个性化服务。
二、现代中药
中药农业。挖掘道地中药材潜力,支持药食同源型中药材发展,推动建设菊花、黄精、杜仲、山茱萸、绿萼梅、白芨等大宗优质中药材种苗基地,打造皖南绿色生态药源基地;加快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动优势中药材品种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产地全程追溯体系。支持峰源生物、仙寓山、同仁堂精制药业、天目药业、五溪源、黄山黄盛等企业改造升级,打造中药材农、林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中药工业。依托现有中药资源开发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材标准提取物和中药材系列大健康产品。加强中药产品研制,与国内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研发合作,注重对新安医学蛇药、喉药等传统中成药品种进行新工艺、新剂型及质量标准提高的二次开发,支持将新安名方转化为院内制剂或将新安名方转化为中药制剂,实施“新安名药”工程,加快“新安名方”到“新安名药”的转化。
三、医疗器械
医疗装备。依托金富医疗器械、雅适医疗器械等企业,重点发展高端康复辅具、病房护理设备等产品。布局发展医学影像设备、治疗装备、植介入器械、诊断检验设备、中医诊疗设备等研发与生产。
智慧医疗设备。培育发展健康检测监测、健康智能终端装备等制造产业。支持本地企业开发或引进可穿戴医疗设备和智能化医疗设备产品线,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卫生材料及用品。依托泛帛工业、安尔安、松林生物、瑞吉科技、泽邦医疗、康馨防护、众铭医疗、富田精工等企业,重点发展传染病防控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医用防护用品及专用生产设备等产品。
四、现代医疗
中医医疗。以中国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为载体,重点建设黄山市中医医院、新安名医世家流派诊疗中心,开展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中医诊疗服务。探索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共建联合病房的模式,推动中西医互相补充、协同攻关。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建设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治未病中心),积极推出“冬病夏治”和秋冬季养生调理等特色服务项目。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一流中医院合作交流,建设黄山中西医结合区域分中心。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共建共享,促进与长三角医疗卫生机构诊断和检查信息互认互联,形成有效转诊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医学院的合作,支持与长三角医学院合作成立临床教学基地。
专科医疗。重点发展呼吸、慢病、肿瘤等专科医疗和医养结合的个性化医疗服务,通过引进国际顶尖医疗机构和自建专业团队方式,提升专科医疗水平,扩大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引入桓嘉健康管理、海吉亚、艾童国际等一批医院集团,实现专科能力向高端康养行业延展,发展术后康复、睡眠理疗、母婴护理服务、新安医药调理、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等新业态。充分发挥新安医学在“治未病”、预防传染病方面的优势,梳理内、外、喉、骨伤、针灸、推拿各科宝贵经验和经典方剂,开展以非遗新安医学为特色的中医诊疗。发展药浴、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病预防、针灸推拿等医疗保健服务,建设一批医药养生中心、健康保健中心等。
健康管理。建设黄山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和国际健康体检中心,积极引进一批健康管理类公司,打造集健康咨询、体检中心、保险公司、智能健康产品于一体的健康管理系统方案和业务。以体检中心为切入点,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将新安医学理念全程引入,开展体质辨识、精密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重大疾病筛查、肿瘤的超早期监测等服务,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健康管理。
医疗辅助。鼓励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在黄山市形成完整的检测和诊断服务体系,包括独立医学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及安宁疗护中心等,提供无创产前检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的分子诊断、基因检测、特殊影像学等检验服务。
医疗美容。对接美沃斯、美博会等医美行业重要展会,通过赞助合作、设立分会场、旅游营销等方式,吸引国内外行业专家和人才交流。加强与医美产业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高端品牌医美企业入驻。针对医美整形、皮肤管理等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并积极引进联合丽格、美莱、伊美尔等相关企业和连锁机构,发挥游客流量和医美服务品牌影响力打造黄山医美产业链。依托荷琇生物、楚沅生物发展化妆品,支持开发医美相关产品。加大与上海东方美谷等资源对接力度,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推深做实项目合作,引进新零售美妆品牌店、导入美妆产业项目。
五、健康旅游
医疗旅游。以高端医疗资源为引领,建立以中医医疗、专科医疗、医疗美容和健康管理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体系,将黄山建成一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依托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展太极中医药健康旅游等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和项目,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发展运动康复医学,探索将新安医学、御医康养等融入运动康复,建成国家级医疗旅游基地。
康养旅游。依托高端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客栈、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帐篷营地、木屋度假景区、温泉度假区等特色度假设施,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康养度假产品。依托国家和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融入新安医学、药膳、养生食品等要素,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区。全域积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加快潜口养生小镇、新安康养小镇、安徽省黄山疗养院等建设,打造康养旅游示范点,打造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与周边城市开展职工疗休养线路合作。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和小镇,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创建。在省内和浙江省、上海市等长三角区域举办专场疗休养推介会,扩大黄山市疗休养品牌和影响力。
健康研学旅行。充分发挥黄山中医药传承优势,依托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发中医药类研学课程体系,打造新安医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持续开展国家、省、市级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申报认定工作。结合以徽文化博物馆、祁门御医岛、徽艺小镇、文创小镇、杨家徽州香堂、老街同德仁等新安医学文化元素为亮点的中医资源,推出特色研学线路,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研修活动。
推动现有养老资源积极参与省级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制定实施旅居式酒店、公寓等老年客房和餐饮服务管理标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黄山昌仁长者颐养中心建设,开发疗养型养老旅居产品,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融合。设立老龄化研究中心,引进国际健康养老先进技术、人才等要素,强化与卫生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打造健康养老研发和产业培训基地。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引导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强智慧养老产品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养老服务网络。创新健康养老新模式,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景区养老、生态养老、田园养老等新兴养老产业。支持引进泰康、平安等保险机构,打造高品质养老社区。
七、健康体育
充分发挥黄山自然生态优势,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文化类中医传统运动。围绕黄山山地户外运动发展带和新安江流域运动休闲发展带,借力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型运动休闲基地,积极申报国家及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项目。推进与知名体育院校合作开办运动康复培训学院,引进体创动力、医家人、嘉颐天和等知名专业诊疗与康复训练机构,探索将新安医学、御医康养融入运动康复,推出系列康养处方、运动恢复产品。
八、健康食品及保健品
健康农产品。研发以名优茶、祁术、黄精、铁皮石斛、蜂产品、枇杷、灵芝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保健养生产品。开发以食药用菌(石耳、木耳、徽菇、竹荪等)、黄精、杜仲、石斛、葛根、灵芝、石鸡等为重点的中医药膳。推进名优茶、贡菊、山泉流水养鱼、黟县“五黑”等农土特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加快形成一批整合旅游观光、农业观光和农产品种植养殖等多种元素的绿色有机健康养生滋补农产品系列。
功能性食品。推进黄山市企业与省外科研机构共同研发生产功能性食品,推进新型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和应用,优化产品结构,引导行业集聚,促进行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打造黄山市健康食品地域性品牌。鼓励开发以中药材为基础的药食同源产品。依托贡菊、药用菌、祁术、枇杷、覆盆子、山茱萸、黄精、铁皮石斛等优质农产品和道地药材,针对亚健康、慢性病、过敏、代谢功能紊乱等领域,开发系列功能性食品饮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形成中医药系列伴手礼产品。
第五章 重点工程任务
一、“新安名药”转化工程
一是深入挖掘新安医学经典名方。依托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平台合作,系统整理新安医学古籍文献、民间验方、中药材资源、民间诊疗技艺等,推动新安医学数据库系统建设。二是加快研制新安医学代表性药剂。发挥黄山市中医药管理局引导作用,推动新安医学经典名方的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3.1类)开展简化注册审批工作,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3.2类)开展中药人用经验总结和药物临床价值评估以及注册审批。三是协同新安医学创新资源。成立以中医药领域院士和国医大师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整合企业、医疗机构、高校院所等资源,组建新安医学产业联盟,推动新安医学的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资源互通,充分发挥新安医学影响力。
二、“绿水青山”转化工程
一是搭建大健康产业平台。探索与省内高等院校合作,成立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农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攻关产业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国内健康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健康产品研究分院,引导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二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建设农产品核心基地和示范区,鼓励种植农户与本市生物萃取、健康产品制造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大茶叶、中药材(如菊花)、林特、果蔬等生物活性成分萃取开发力度。鼓励参加“三品一标”认证、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田园徽州”区域公共品牌创建等活动。三是开发特色保健食品。鼓励企业加强与具有保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企业合作,提升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和市场推广能力,开发特色保健食品。推进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与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院共建营养与食品、代谢医学与药食同源技术中心等,为功能性食品提供技术研发、检测与产业化发展平台。四是多方位增强产品宣传策划。结合多媒体、电商平台宣传等手段,根据产品属性和目标消费群体有针对性的定制品牌推广方案。利用展会平台,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农超对接、保健食品发布会、电商销售、连锁专卖。借助黄山市旅游资源优势,广泛在酒店、旅游景点、高铁站和机场设立体验店,增加产品展示和线下体验。
三、新安医疗旅游先行区工程
一是强化先行区顶层设计。向省级争取设立新安医疗旅游先行区,成立先行区管委会,完善医疗旅游项目协调服务机制。积极向省级旅游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申请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争取创建更多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项目。二是增强政策创新供给。紧抓全省自贸试验区建设契机,争取在新安医学经典名方简化审批、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先行先试、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使用境内未上市特医食品等政策方面实现突破。夯实医旅融合开发项目政策支持,探索打通长三角区域医保互认机制,开通区域定点医保,完善客源群体社会保障。三是打造一批医疗旅游路线和产品。积极开展与会展度假服务商的合作,打造发布新安特色医疗旅游线路,结合新安特色旅游项目及黄山医养康养、健康管理等项目,形成覆盖医疗机构、高端酒店、健康小镇等的特色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休闲康养体验。推动与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医疗旅游特色保险产品,依托黄山医疗资源提供术后护理、休闲康养、特药保障、绿色通道服务和用药福利等。四是扩大医疗资源供给。对标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标准,加快构建以黄山市中医医院为引领的中医特色医疗机构集群。引入社会力量合作兴办新安医学特色中医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医学美容中心等医疗机构。支持发展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医疗机构。
四、“南新安”品牌建设工程
一是加强中医流派传承开拓。联动周边省市,传承发展新安医学,组织举办新安医学交流座谈会。推动中医流派传承与互鉴,牵头组织开展全国或区域中医流派调查,形成中医流派调查报告和分布地图。二是促进新安医学文化传播。组织全国名医名家开展新安医学游学活动,组织新安医学流派名家、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和知识讲座活动。积极创建“中国御医之乡”等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具有新安医学文化特色的重要文化科普基地。三是夯实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市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积极创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鼓励支持新安医学特色专科发展,争取纳入国家或省级重点专病专科,打响“新安名医堂”品牌。开展新安医学名医世家学术思想与临床诊疗经验的研究总结,并向全市基层中医机构培训推广应用。四是融入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建设,打造示范区中医流派品牌效应。推动黄山学院与长三角区域内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中医药学院,开设中医药相关专业。依托黄山自然人文和新安医学资源,与长三角相关主管部门合作推出长三角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
五、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程
一是持续做好“双招双引”。推动在长三角重点省市商会设立“双招双引服务联络站”,有针对性地开展“徽商回归”。做好“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实施签约项目驻企服务团制度,围绕投资对接、项目落地、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黄山茶聊会”、招商引资接待日等形式,结合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招商图谱,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以产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开展精准招商,梳理“双招双引”项目线索。按照“研发在飞地、产业在黄山”发展模式,推进上海湾谷斐迪园“反向飞地”等重大平台建设,加速复旦-黄山高新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二是培育多层次企业梯队。开展企业摸底调查,遴选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持续跟踪企业发展,在企业入孵、技术开发、产品审评、临床试验、融资上市等全环节给予优先指导服务。支持一批基础较好、成长性较强的骨干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挂牌。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组织开展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工作。三是强化孵化功能配套。依托园区与基地等产业载体打造产业集聚基地。鼓励相关众创空间、孵化器独立设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功能区,构建公共技术服务模块,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支持集中建设人才公寓,完善生活附属配套功能,打造生活、学习、教育、医疗、科研、娱乐等功能设施完备的人才公寓区域。
六、医康养游特色小镇打造工程
一是加速应用场景的建设。发展中医药养生度假旅游,加速推进新安康养小镇、潜口养生小镇、祁门御医养生小镇等一批康养类特色小镇和集聚区建设,策划推出一批康复理疗、健康养生等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一批新安医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养生体验观赏基地、职工疗休养基地。以新安医学理念为基础,推出一批药浴、推拿、针灸、调理、慢病预防、肿瘤早筛等特色诊治和中医保健项目。二是与保险机构共建医养服务体系。积极引进泰康、平安等医养社区业务保险机构。鼓励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社区;深入开展“医养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探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打造黄山特色小镇品牌。持续举办长三角区域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论坛,以打造特色小镇为契机,巩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
七、运动休闲健康城市打造工程
一是拓展运动康养新业态。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体育+康养/医疗”深度融合,支持鼓励中医养生、运动康养、研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康养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体育运动特色小镇。探索本市医疗机构与省内外知名骨科、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专科医院共建运动医学中心,在运动医学、骨伤、康复、中医院内制剂等方面开展人才互培、康复转诊等合作。推进与知名体育院校合作开办运动康复培训学院。二是持续打造精品体育品牌赛事。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总局各单项协会、长三角区域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申报举办国际性、区域性高端体育赛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IP,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来黄山进行体育赛事观摩和深度旅游,规范和引导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三是延伸拓展体育产业链。发挥黄山优质自然资源和旅游优势,利用茶叶、菊花、食用菌、枇杷、杨梅等特色优势植物,研发生产体育饮品、体育保健品。利用丰富的竹类资源,研发生产制作体育赛事奖品、体育旅游纪念品等体育艺术工艺品等。四是促进长三角文体旅融合发展。加强黄山与长三角城市群、杭州都市圈合作,以黄山、太平湖为核心,依托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等资源,促进体育与健康、研学、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体育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支持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
八、皖南绿色生态药源基地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良种选育繁育,大力推广使用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优质中药材生产。依托良种繁育企业,深化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建设贡菊、多花黄精、白芨、祁术、石斛、药用菌等地产中药材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形成皖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良种繁育中心。二是打造道地和特色中药材种养基地。以“十大皖药”基地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种植。支持中药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定制药园和订单种植等运行模式。开展中药材种植的培训,大力发展贡菊、白芨、祁术、多花黄精、灵芝、绿萼梅等绿色和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皖南绿色生态药源基地。三是强化产品质量溯源。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创建力度,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田间管理、采后处理、分等分级、包装储运、产品追溯、信息采集等各环节的标准规范,强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打响黄山名优茶、贡菊等农产品品牌。四是打造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依托贡菊、白芨、祁蛇、祁术、枇杷叶、覆盆子、山茱萸、多花黄精等道地药材,大力开发多样化的大健康产品。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中药材资源,发展具有徽州特色的药膳食疗、药茶药酒、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
九、数字化转型发展工程
一是推进农业数字化进程。推进黄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数字农业试点、精准农业应用等项目。充分发挥本市高校和黄山市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资源优势,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智慧农业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教学合作。二是提升医药制造能力水平。推进实施“皖企登云”,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提升制药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精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三是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进“智慧医院”建设试点,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融入新安医学,开展远程诊疗等服务。加强与国内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合作,打造数字化健康管理中心。
十、人才活力打造工程
一是加快建设新安医学人才队伍。依托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及黄山健康职业学院等高校资源,着力培养大健康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本市院校与黄山市中医医院、祁门蛇伤研究所、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新安国医大师研究院等开展合作,联合培育心理咨询师、养老护理员、中医养生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咨询师等各类健康服务适用人才。二是培育临床试验人才队伍。依托黄山市人民医院推进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建设,成立临床药物试验机构组织,开展专业培训,与省内、长三角区域内GCP医院建立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多方面的拓展互动机制。三是搭建区域人才培养共享平台。积极参与建立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机制。建立长三角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盟,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教材开发和案例库建设,启动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开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和流派传承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长三角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部署
加强与省卫生健康委“双招双引”工作领导小组及对应责任处室对接机制,推进“双招双引”营收目标任务和签约、落地目标额度完成。发挥本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定期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定期召开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统筹推进重点方向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成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相关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夯实政策保障
推进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加强政策统筹,加快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增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及其制定过程,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制定并实施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
三、健全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作用。增强金融信贷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开展担保、周转金、小额贷款、保险理赔、供应链等多种金融支持方式,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降低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信贷、科技贷利率。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支持机制,纳入政策性担保业务考核体系,并对中小微生命健康企业给予优先支持。
四、加强监测统计
产业链牵头单位组织开展产业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理清产业链发展具体需求。建立可操作的产业发展具体量化指标体系和年度工作计划,常态化组织推进。对纳入统计的指标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动态监测和预测产业发展情况。加强工作督查,跟踪工作进度,建立各项任务季报制度、工作简报制度,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执行。
五、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打造强势宣传阵地和平台,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节目或栏目,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消费观念,提升健康素养。组织举办国际性的年度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行业性活动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用品、医疗机构等方面的广告和宣传行为,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打造产业发展良好诚信环境。
六、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严把企业和项目引进关,做好项目评估和筛选工作;提升三废处理能力,引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原辅材料替代、工艺升级、新装备应用、废物综合处理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力度,明确环境要素考核指标,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落实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果反馈
反馈时间:2023-07-14 08:542022年4月9日,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就《黄山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开展了意见征集,通过网站、 电子邮箱、电话、信函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期间,我单位共收到建议0条。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
202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