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推进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切实提升防范应对能力,我委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月3日前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建议,您可以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板块中直接留言,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箱或者邮寄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联系电话:2590122,电子邮箱:1901925648@qq.com。来信地址:黄山市屯溪区北海路174号(请注明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收)。感谢您的支持!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
2021年1月4日
《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起草说明
一、起草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要求,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具体举措。
二是全面推进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升防范应对能力,保障公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要求。
二、起草的依据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皖发〔2020〕25号)。
三、起草的过程
市卫生健康委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并联合市司法局、市科技局拟定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科技攻关能力、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等6个实施方案,并征求了各区县和有关部门意见。一是向37家市直和驻黄相关单位、社会团体和7个区县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其中13家单位反馈了修改意见33条,31家单位无意见,对反馈的33条修改意见,我委逐条认真研究分析,采纳17条,不予采纳15条,部分采纳1条。二是在我委网站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未收到反馈。三是向各区县卫健委及委属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均无意见。
四、主要特点和内容
《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二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相关工作的要求和决策部署;三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市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四是借鉴山东、浙江、上海等市关于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的相关文件。
《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共包含5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全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通过建机制、筑体系、强本领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全面提升,增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部分是基本原则。从分级分层、合理布局,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指挥、联防联控,科技引领、精准防控,依法防控、系统治理5个方面提出要求。
第三部分是工作目标。提出到2022年,全市公共卫生领域4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功能条件完备,运转有序高效,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有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有力,突出的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到2025年,全市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监测预警、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科研攻关等能力显著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第四部分是工作任务。共6个方面、17项举措。主要包括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落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责任、合理布局疾病预防控制资源、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风险监测能力、完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健全全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相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中医药在防治中的优势作用、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治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支撑保障、强化督导考核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五、《实施方案》(附件)的主要内容
1.《黄山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方案》主要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机制、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能力、创新医防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形成群防群控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4个方面,提出15项具体措施。
2.《黄山市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方案》主要从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卫生(健康)创建不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管理协同推进健康黄山建设3个方面,提出21项具体措施。
3.《黄山市增强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实施方案》主要从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和检测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机制3个方面,提出11项具体措施。
4.《黄山市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提升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发挥中医院防控优势作用,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强相关学科、实验室和人才队伍建设,预留方舱医院战时改造条件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5.《黄山市提升公共卫生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加强战略谋划和规划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6.《黄山市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法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主要从推动完善公共卫生制度建设、规范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执法机制、深化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等3个方面,提出11项具体措施。
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推进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切实提升防范应对能力,按照《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有关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现就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全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通过建机制、筑体系、强本领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全面提升,增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分级分层,合理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科学规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合理优化强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区域均衡布局,实现专业机构优,基层能力强的建设目标。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坚持“战时”急需与“平时”功能相结合,加强公共卫生机构软硬件建设。
——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领导指挥体系;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
——科技引领,精准防控。抓住新安医药、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发展和融杭接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机遇,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增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依法防控,系统治理。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增强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系统合力。
三、工作目标
到2022年,全市公共卫生领域4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功能条件完备,运转有序高效,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有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有力,突出的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到2025年,全市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监测预警、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科研攻关等能力显著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1.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领导,加强应急指挥机构队伍建设。根据事件等级和需要,市委、市政府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必要时,从市有关单位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办公。加强卫生健康部门与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构建统一领导、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整体应急运行管理体系。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预案管理、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培训演练、保障监督;加强全市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及时调度、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由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应急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援助、法律等专业领域专家组成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事件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2.落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责任。加强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明确重大疫情防控中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建立市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行政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机构性质和职能,依法依规严格执法。建立完善督导、考核和问责机制,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合理布局疾病预防控制资源。明确疾控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职能定位,科学规划、分批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项目,建立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科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上下联动、分级分工的疾控体系。
4.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复杂程度、技术水平、风险程度等挂钩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岗位动态调控和统筹管理机制,拓宽职业发展渠道,优化公共卫生人才资源结构,提升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会化服务职能,通过参与社会公共卫生治理增强社会影响和内在活力。
5.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人员、信息、资源互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医防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人员、临床医学人员“双师职称”、“双向培训”机制,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具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相关专业与公共卫生专业交叉融合。强化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落实的监督考核,建立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落实,健全医防协同、疾控机构与社区联动工作机制。
6.加强公共卫生风险监测能力。建立各级疾控机构为核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为支撑,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补充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完善生物安全和质量控制监管标准体系,提升传染病检测水平。优化公共卫生风险哨点监测布局,将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交通枢纽站点、餐饮单位等纳入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完善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7.完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健全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对监测信息及时汇总分析、调查核实、集中研判,根据公共卫生风险发展趋势提出预警建议。建立公共卫生风险信息发布制度,依法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发布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并根据事态发展及时更新,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三)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
8.健全全市传染病救治网络。积极融入省1+5+N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建设,承担全市辖区内传染病患者集中救治、应急物资储备等任务;加强县级医院相对独立的传染病院区建设,承担传染病筛查、疑似病例隔离观察、一般病例救治等任务。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县两级急救指挥机构,实现辖区内院前急救资源统一管理。建立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网络,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提升全域院前医疗急救能力。
9.加强相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感染性疾病、重症医学、呼吸、麻醉、医学影像等相关学科建设,完善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和远程会诊平台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水平。建立适应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着力培养和引进能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0.发挥中医药在防治中的优势作用。挖掘新安医学疫病防治经验,组建高水平中医疫病科研团队和应急救治队伍,提升中医药疫病防治和应急救治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切实提升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救治能力。
(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11. 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加强公共卫生资金保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健康指标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物资纳入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完善并动态调整应急物资目录,合理确定储备物资规模。建立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相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实行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提高分级保障、综合管理和统筹调配能力。
(五)形成群防群治的长效管理机制
12.建立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将区域治理、部门治理、社区治理、单位治理、行业治理有机结合,通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机制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的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体系。进一步明确各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职责和分工,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处置的主体责任。加大向基层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依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按规定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落实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职责。
13.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推动从环境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推动各地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卫生创建和健康创建,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培养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六)创造公共卫生体系保障环境
14.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根据中央部署和省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保障工作要求,优化完善机构设置,夯实基层人员力量,稳定基层疾控队伍、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人员岗位设置和激励政策,鼓励更多高水平医务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推进“县管乡用”模式,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公共卫生医师。
15.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治制度。健全重大疫情综合医疗保障应急预案,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提前预拨部分医保基金。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重大疫情救治费用不纳入医院医保总额预算控制指标,将重大疫情相关救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纳入临时综合保障政策范围。完善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流程,确保患者在异地得到及时救治。健全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以外的药品、耗材采购应急保障机制。
16.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风险金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结余资金用于支付重大疫情救治医药费用报销支出政策。探索建立重大疫情患者医疗救治费用财政补助制度。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引导公益慈善组织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公开募捐和救助活动。
17.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推进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食品安全、动物防疫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完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加强相应配套制度建设。全面梳理、规范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执法事项,完善行政执法权力和责任清单,落实公共卫生执法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普法责任落实,加大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普法宣传覆盖面,引导公众学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谋划、强力推进、精准施策,落实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要加快配套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公共卫生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促进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二)强化支撑保障。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推进区域合作和多元协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保障水平。强化项目支撑,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强化政策支撑,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落地、学科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强化督导考核。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督导,对重点任务、重要措施落实情况实行定期调度,及时研究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对各地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平稳有序推进。
附件:1.黄山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2.黄山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3.黄山市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附件1:
黄山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示要求,切实提高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健康黄山建设,现就改革完善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关于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专业能力提升,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查缺补漏,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核心作用,从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调动专业人员积极性,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基础。
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医防协同。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落实,构建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网络,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坚持联防联控,实现共建共享。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爱国卫生专业技术支撑,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二、主要任务
(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机制
1.夯实基层保基本。全面落实中央编办、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14〕2号)要求,按照全市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的总量合理核准、配齐各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的总量,落实各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其中市本级不低于100人,不足十万人口的小区县按最少20人确定编制。明确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任务,优化完善机构设置,落实编制保障标准,夯实基层人员力量,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勇于奉献、听党指挥、敢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2.建立机制留人才。探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在同级财政保障所需人员经费、公共经费和业务经费的同时,科学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落实卫生防疫津贴政策,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待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充分履行公益职责、高质量完成各项疾控任务后,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取得的收入可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核定的一定比例用于贡献人员为主的绩效奖励发放,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有效发挥绩效工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3.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加强市内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学科专业建设,扩大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推动建立动态调控和统筹管理机制,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全市传染病临床实训基地与应急救治培训平台,切实增强传染病临床甄别、诊断和救治能力以及医院感染控制能力。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提升现有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4.拓展服务增活力。积极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高质量完成本职任务的同时,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会化服务功能,积极拓展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相关的技术服务内容,有偿提供实验室检验检测等公共卫生社会化服务,实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平战结合”,满足社会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身专业能力的维持和提升,进一步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会影响和内在活力。
(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能力
1.整合资源强体系。按照“市级优、县级实”的原则,优化相关资源配置,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建设。强化市级专业引领,实施市疾控中心整体迁建项目,建成规划超前、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市级疾控中心,包含卫生应急中心、实验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健康教育科普宣传中心、卫生应急物资仓储调度中心、继续教育和培训演练基地等,打造现代化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充实县级服务业务指导能力,加快推进区县级疾控中心建设,确保每个区县建成符合标准的疾控中心,具备疾病常规监测、重点疾病检验、早期识别和基本公共卫生检测服务能力。
2.改革应急物资保障。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加强公共卫生资金保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健康指标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物资纳入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物资配备能力现代化建设,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均消耗物资上限不少于1个月进行物资储备,适时倒库更新,确保物资质量。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车、应急用车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的配置,满足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监测、标本运输和应急处置等业务需要。
3.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积极争取并充分发挥各级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检测网络、覆盖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网络实验室体系,提升传染病整体检测能力。改善各级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装备条件,开展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推进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络实验室建设;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辖区内常见健康危害因素和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
4.推进信息化防控布局。坚持政府主导,全面统筹,加强疾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支撑作用,依托覆盖全省的传染病、慢性病、伤害在内的各类健康监测系统和预防接种等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信息互通,部门间信息共享,促进公共卫生大数据的应用,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
(三)创新医防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
1.建立疫情监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以重大传染病为重点,优化哨点监测布局,扩展传染病监测病种,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优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系统,实施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全市范围内建成协调综合、灵敏可靠的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在传统监测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症候群监测、舆情监测等;建立健全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做到关口前移,化解“苗子事件”。
2.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加快市级传染病医院建设,完善和提升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和相关科室公共卫生岗位的设立,配备与之相应的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师岗位职数,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机构校验和等级评审指标体系,在绩效考核中增大公共卫生工作权重。强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履行疾控职责的指导、考核和督查等职能,提升公共卫生机构业务指导的权威性,体现职责落实的强制性。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业务联系和对公共卫生医师业务指导,参与其绩效考核。
3.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共享。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与风险预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预警的前瞻性与高效性,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转换与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病例症候群监测,实现自动风险研判和早期预警。
4.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双师职称”制度,支持临床医师晋升公共卫生医师职称,积极推进临床医生参与预防保健、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人员的临床医学培训和医疗机构临床医学人员公共卫生培训的“双向培训”机制,推动将具备“双向培训”经历作为优先依据,纳入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条件,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具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出台政策促进相关专业与公共卫生专业交叉融合,让更多的专业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得到应用与创新。
(四)形成群防群控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巩固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切实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全民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联席会议,完善分工合作机制、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应急预案衔接机制,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防控措施。
2.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村(居)级卫生健康工作网络建设,落实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职责。依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乡镇(街道)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大向基层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推进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方针,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推动爱国卫生从环境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不断健全市县两级爱卫会办公室运行机制,明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具体科室和人员承担爱卫会办公室日常工作,强化统筹协调、督查考核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城镇创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责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将其作为健康黄山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完善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改革体制机制等,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筹综合协调。
(二)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机构编制、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和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疾控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足额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持续发展所需经费。
(三)加强督导考核,强化综合评价。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序高效运转,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和足额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人员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将疾控工作核心指标和阶段性重点任务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结果评价和运用,与财政补助、项目安排、表彰奖励等挂钩,引导合理、统筹谋划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方向和力度,为疾控事业可持续发展争取积极的政策环境。
(四)深化宣传引导,营造社会氛围。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高频次、广覆盖、常态化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素养和健康理念的传播,促进公众健康行为养成,积极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加强疫情舆情监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主动、及时、科学回应社会关切。
附件2
黄山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疾控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卫生健康委的关心支持下,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工作成果显著。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在基本建设、设备装备、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上都有显著提升,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处置中,充分发挥了疾控中心重要作用,在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密接人员摸排、隔离、疫点消杀、疫情风险评估、防疫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及公共卫生指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及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现就“十四五”期间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疾病防控重点和防控策略,全面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评估体系,继续加强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基本职责的能力建设,不断优化人员和设施条件,立足市情,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推动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通过深化改革、落实责任、优化队伍和保障经费等措施,使我市各级疾控机构有针对性地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建立机制健全、装备精良、反应迅速、保障有力、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到2022年,我市各级疾控机构能基本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支撑健康黄山建设、满足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形成责权清晰、功能完善、运转高效、协同联动、保障有力的现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
到2025年,我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协调高效,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大幅提升,达到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改革
一是落实编制保基本。全面落实中央编办、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14〕2号)精神,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的总量,落实各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其中市本级不低于100人,不足十万人口的小区县按最少20人确定编制。并每年合理安排招聘疾控专业人员计划,必要时可采取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招聘政策,提升疾控人才引进力度,逐步补齐人才缺口,保障疾控人员体系稳定。同时加快疾控机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增强市、县(区)两级班子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综合管理能力强的干部队伍。
二是提升基础强能力。按照“市级优、县级实”的原则,提升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建设。实施市疾控中心整体迁建项目,根据未来5—10年疾控机构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科学设计,建成规划超前、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疾控中心,包含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疾控信息中心)、综合实验检验中心、公卫医师培训演练基地等,打造现代化市级疾控机构。实施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具备疾病常规监测、重点疾病检验、早期识别和基本公共卫生检测服务能力,确保在辖区内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疾控中心。
三是建立机制留人才。建立起人才“引、留、用”机制,探索实行“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政策,科学核定疾控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提高疾控机构人员待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充分履行公益职责、高质量完成各项疾控任务后,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取得的收入可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核定的一定比例用于贡献人员为主的绩效工资发放,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一要按照公益一类公益事业单位保障政策,同级财政应全额保障疾控中心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和奖励性经费,确保疾控机构稳定运行;二要兑现已有的政策,全面落实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卫生防疫津贴调整;三要探索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内部绩效分配,调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疾控人员待遇。建立高层次专业人才优待政策,按照《中共黄山市委 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黄字〔2015〕11号)精神,落实住房、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政策。
(二)建立科学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在疾控机构经费投入的主体责任,持续保障疾控中心日常运行、提升建设、设备更新等各项经费,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政策,形成财政投入同疾控体系、人民健康需求发展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二是强化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政策,确保防护物资、消杀药械、应急人员装备和队伍建设等能够满足应急需要。
三是科学统筹项目经费。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项目作用,统筹安排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对重大疫情防治和处置项目立项审批开设“绿色通道”,强化事中监管和事后审计制度。
(三)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贯彻执行省人社厅关于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措施进行学术深造,培养“1+N”公卫复合型人才,与发达地区疾控中心、高校、公卫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提升现有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一锤定音”确证鉴定能力和基因溯源能力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和项目要求逐步配齐重大检验设备;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快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和理化检验实验室建设,具备辖区内常见健康危害因素和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所有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要通过CNAS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证,并满足当前各类检测检验需求。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疾控信息中心),建设卫生应急事件联合处置指挥平台,与卫生健康各部门、各机构形成高效快速、紧密联动的处置机制。要加快疾控信息化发展,建立全市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强化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免疫规划、公共卫生监测、职业危害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学生常见病监测等各类健康监测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疾控信息网络网络,大大提升疾控机构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等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持续改善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围绕实现健康黄山目标,建立稳定的逐年递增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机制、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疾控机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方式、方法,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加强法治建设
持续提高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和单位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责和任务,强化法治保障,推进职责落实,严格依法办事。
(三)加强督导考核
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核心指标和阶段性重点任务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结果评价和运用,与财政补助、项目安排、表彰奖励等挂钩,引导合理、统筹谋划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方向和力度,为疾控事业可持续发展争取积极的政策环境。
附件3
黄山市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提出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我省卫健委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方针,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为建设健康黄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讲卫生、讲文明、崇尚健康的浓厚文化氛围和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联动的良好局面,促进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化、制度化,构建从部门到地方、从社会到个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整体联动新格局。到2025年,城乡环境卫生条件全面改善,公共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治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普及,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不低于28%;卫生创建工作持续提升,到2025年,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创成省级卫生县城,并积极申报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全市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50%以上,市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75%以上;健康创建全面推开,到2025年,创建省级健康示范县区1个,省级健康村镇示范镇2个,市级健康村镇示范镇10个。徽州区、黄山区、祁门县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县,已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区县的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
1. 加快垃圾、污水和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政策鼓励、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持续推进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垃圾源头减量、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评价。
2、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依法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完善水源保护、自来水生产、安全供水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以及人口分散区域的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加强城市二次供水规范化管理。
3.开展市场环境整洁行动。强化市场日常清扫保洁制度,落实市场清洁消毒等防控措施,维护好市场及周边环境卫生。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维护,推进农贸市场合理布局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功能分区设置。
4.开展城乡社区环境整洁行动。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持续抓好城乡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物业、居(村)民委员会等的作用,实行专人负责,定点清理垃圾和废弃物,消除卫生死角,定时对公共场所和设施清洁消毒。
5.开展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环境整洁行动。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对学习工作场所、生活场所、运动场所等定期开展大扫除,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公共物品、公共区域定时清洁消毒,强化卫生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
6.开展其他重点场所环境整洁行动。对机场、火车站、高铁站、长途客运站、公交站、出租车场站和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开展环境卫生清扫,经常换气通风,科学规范做好日常消毒。加强各类商场、超市、小餐饮店、小作坊、小熟食店、流动摊贩、早夜市餐饮点等食品重点场所卫生管理,持续推进餐饮业“明厨亮灶”。抓好建筑工地及农村坑塘、河塘、沟渠等环境卫生整治。
7.开展家庭环境清洁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村)宣传动员作用,发动群众从个人家庭环境着手、从不文明习惯改起,自己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庭和公共空间,有效提升居民文明意识和健康卫生意识。倡导群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垃圾分类投放,不随地吐痰,妥善处理废弃口罩。
8.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增加监测频率、扩大监测范围,科学制定防制方案。坚持日常防制和集中防制、专业防制和常规防制相结合。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有效防控血吸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媒介传染病。强化病媒消杀队伍建设,提升病媒生物防制能力。
(二)开展卫生(健康)创建,不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
9.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卫生城市管理责任机制,强化属地与部门协调联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落实公共卫生、食品饮用水及重点场所等的卫生监管责任,健全多部门共建机制和多层次、全方位、日常化监督机制,强化部门间信息沟通。
10.大力推进卫生县城(乡镇)创建。将省级卫生县城、乡镇创建成效与区县文明创建评选验收的重要指标。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居民为主的创建要求,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巩固提高、长效管理的原则,建立环环相扣、上下呼应、规范高效的卫生创建工作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1.开展卫生村(社区)创建。将省级卫生村(社区)创建成效作为美丽乡村评选验收的重要指标。对照卫生村(社区)创建指标,动员村民共同参与,强化宣传发动,着力环境整治,配齐配好卫生设施,不断改善村(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12.积极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建立卫生单位评审、激励机制,把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与文明单位创建和复审的挂钩。加强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强化重点职业病监测、预防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综合治理,完善内部公共卫生设施,营造健康工作环境,提高职工卫生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13.全面推进健康细胞建设,探索健康城市创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细胞建设作为推进健康黄山建设的重要抓手,结合健康促进区县创建,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制定完善城乡卫生健康、法治、教育、社会保障、交通、食品、药品、体育健身、养老服务政策措施。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县城)、健康村镇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单位、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建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健康细胞示范点。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妇女劳动者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注重发挥好健康信息化、健康产业对健康城市建设的助推作用。
(三)加强健康管理,协同推进健康黄山建设
14.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倡导优良传统文化,兴饮食健康新风,引导群众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不良陋习,鼓励全民参与减盐、减油、减糖、限酒,树立全面、均衡、适量、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推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重点人群合理膳食服务指导,强化合理膳食干预管理能力。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餐饮行业积极推广分餐制,倡导聚餐使用公勺公筷。树立爱粮节粮意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开展“光盘行动”。
15.培养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强国理念,推广正确规范洗手、室内经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遵守“一米线”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看病网上预约等新冠肺炎疫时好习惯,筑牢传染病防控第一道防线。充分利用爱国卫生月、世界无烟日、爱国卫生条例法治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开展健康知识,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的普及,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掌握健康技能,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16.践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生态道德素养,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大力开展节约型单位、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珍惜水、电等资源能源,引导群众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
17.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传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积极的理念和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健全传染病、地震、洪涝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社会心理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展心理健康宣传疏导等志愿服务。
18.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健康科普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通过多种媒体途径、因地制宜宣传普及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卫生与健康知识。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健康知识传播体系,公共场所的“健康教育栏”坚持每两月更新一期。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作用,加大对机关、学校、社区的指导力度。大力倡导群众性体育健身等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素养,增强群众对卫生城市(县城)创建成果的获得感与认同感。加强无烟环境建设,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争创“无烟单位”(机关、学校、医院等)。
19. 实施健康黄山行动。持续开展15个专项行动,推进防、治、康、管融合。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质量,加大医疗行业监管,督促各类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诊疗服务相关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制度和流程日常化,加强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发生。
20、开展健康评价考核。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实施健康与发展综合决策,推动各地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强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围绕健康黄山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保障爱国卫生工作经费投入,使爱国卫生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健全各级爱卫会办事机构,加强人员配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将爱国卫生工作与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相融合,确定人员,负责本辖区的爱国卫生工作,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增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二)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各级爱卫办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爱国卫生工作人员的统筹谋划、综合协调、群众动员、社会沟通、科学管理等能力,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作用,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指导、政策咨询和宣传引导。加强爱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爱国卫生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针对妇女、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关注的健康热点问题,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将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提升宣传效果,凝聚社会共识。对在爱国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彰。畅通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结果反馈
反馈时间:2022-10-14 09:062021年1月4日至2021年2月3日,我委将起草的《黄山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挂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未征集到反馈意见。